TOP

Taiwan Precision Medicine Society

各界迴響

精準使用益生菌3大原則: 胎幼兒期、生病時、個人化

發佈日期:2018-12-27

馬偕兒童醫院.馬偕醫學院生醫所 楊崑德教授

楊 崑 德 教授

馬偕兒童醫院醫研部主任、馬偕醫學院生醫所教授、


一.人體內外充滿著善良合作壞的微生物體:

在人類生存的地球上,充滿著多樣的物種,特別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體,而人類是最會善用體內外微生物體共伴效應的一個物種。尤其是在人類的腸道、口腔、皮膚和生殖道充滿著比世界人口還多的微生物數量(~1014),其中好多益生菌在幾十億年的互動裡,被人類納入共生和共伴的整合運用!透過生益菌(prebiotics)分子,例如母奶內的寡糖可以滋養好益生菌(probiotics)聚落,旣可以抑制病菌也可以促進免疫協調作用,更可以透過益菌生(postbiotics)的分子,促進代謝和滋養神經發育等作用 [1-3]。當嬰兒出生經過產道就取得好的微生物群,來滋養腸道和皮膚的上皮細胞發展,剖腹生產沒有經過產道取得益生菌的嬰兒比較容易過敏或肥胖,產道存在異常菌叢也會讓嬰兒生病。釐清人體從產前到產後體內外的微生物體分布與作用,變成是胎兒長大成人後是健康或疾病很重要的課題!

二.人體生長發育需要微生物體配合:

隨著嬰兒(特別是早產兒)的出生,他(她)們需要母奶內寡糖或是滋養分子與益生菌的共伴作用,才讓腸道發育成熟不會滲漏和發炎的傷害(例如壞死性腸炎),或是過敏性的腸漏症。甚至與後續肥胖、神經發展、自閉症或自體免疫病的相關。在30年前人們還不了解早產兒出生後的腸道需要母奶內寡糖、生長素或生益菌(prebiotics)的滋養或是益生菌的補充,才會成熟的發育。所以起先在早產兒身上因為體重太小無法進食,而給予禁食和靜脈點滴注射營養,加上早產兒容易感染而使用抗生素,結果就讓那個時代的早產兒很容易發生壞死性腸炎而束手無策!後來才因為動物實驗發現,新生兒(尤其是早產兒)的動物需要母奶內的寡糖,和各種生長因子或益生菌,才會滋潤腸細胞的發育與成熟,減少壞死性腸炎。所以現在的早產兒照顧是盡早使用母奶、生益菌分子或益生菌而避免壞死性腸炎! 就使用益生菌防治極度早產兒壞死性腸炎而言: 早期使用單一菌株B. infantis效果不錯,後來更多的研究分析認為多樣益生菌同時使用比單一(Bifidobacterium species 或 Saccharomyces boulardii)使用為佳。

延伸這個模式,後續的研究也在過敏病、自閉症、第1型糖尿病的防治上,使用益生菌 (表1.)。在過敏病防治上有人使用LGG從產前1個月至產後6個月使用,可以減少兒童的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;然而我們使用相同LGG的試驗:從產前4個月使用至產後6個月,發現對兒童的異位性皮膚炎沒有效果,但是對孕婦的過敏性鼻炎有顯著的改善! [2] 另一個研究在狗的過敏性疾病研究,讓狗一出生就使用母狗產道內的乳酸菌(Lactobacillus johnsonii),發現可以防治呼吸道過敏和感染的效果 [3]。

使用益生菌防治自閉症: 證據顯示缺乏母奶餵食或異常腸道微生物菌叢(細菌和黴菌)差異和自閉症密切相關。使用肥胖老鼠比較容易生出社交異常小鼠的特性,一個重要的研究發現4週內使用正常老鼠的糞便移植(FMT),可以改善社交異常小鼠的行為,8週後才使用糞便移植則沒有效果,顯然腸腦軸系(Gut-Brain Axis)的交流需要愈早愈好! [3, 4]

第1型糖尿病的防治使用益生菌: 在一個歐洲和美洲同時進行的大型世代研究,發現,在出生27天以內使用益生菌者,對具有HLA DR3/4體質者容易發生第一型糖尿病胰臟細胞自體抗體的產生,具有顯著的保護性 [5];相反地,大於28天以後才使用益生菌者,則沒有保護性。顯然早期益生菌使用對自體免疫的調節更具效用。